中德文化交流使者进校园,带学生们读世界

 

讲座5

近日,北京十一晋元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十一学校优秀校友,中德文化领域专家,农工民主党党员李继源老师。给现场400多名中学生,带来主题为“一个不一样的德意志”专题讲座。

讲座4

开场前,李老师以Die Prinzen(王子乐队)的Deutschland(德国)音乐开场,坚定有力的旋律,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原以为德国人严谨、刻板,但他们也会争论,也会喜欢宠物……印象与事实的冲撞,加之德语与英语的差异,刷新了同学们对德国的印象。

第一个问题:德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早在1998年,李老师在十一学校就读期间,有幸参加金帆管弦乐团,他曾代表北京中小学生访问了德国,此后他也多次旅居德国。
从面积上说,德国领土大抵等于我国云南省;人口数量大抵等于我国四川。
在德国35.7平方千米(中国陆上960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8.3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着三百多所大学。
诺贝尔奖获得主伦琴(发现X光)、普朗克(量子力学创始者)等都是德国人,爱因斯坦虽不是德国国籍,却也出生在德国。
德国空气非常好。尽管德国也有空气污染,但天却还是蓝色的。德国人很注重环保,以至于在德国有“绿党”,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等事务。
食物方面,德国也不落后,其中肉类制品特别多,也有黑森林蛋糕等……
图片

现在1欧元约等于8元人民币,照此标准算,德国的物价是非常便宜的。洗发水3欧元一瓶,一件T恤也不过4欧元,20片面包1欧元。甚至汽车与面包等价:只需1欧元,因为老旧的汽车维修费较高,反倒不如买便宜(德国的车约为国内价格的一半),车主便会把车开到公路,等待人取走。

顺着车的话题说,德国的豪车非常普及,出租车普遍都是奔驰,且起步价只有3欧元。德国也生产好车,如奥迪、彪马、大众、保时捷……Adidas等品牌也都是德国的。
足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瓜迪奥拉,诺伊尔……都是德国乃至世界足球的中坚力量。
李老师说,德语的确难学。马克吐温说:“学习英语需要30个小时,学习法语需要30天,学习德语却要30年”。不过入门还是简单的,李老师带我们说了几句德语,例如“Guten Tag”是“你好”的意思。

第一个问题就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中德文化差异。
·餐厅的分贝,毋庸置疑,中国远胜过德国。
·德国人的手机比较古早笨重,信号大多还处在2G、3G,接受信息的速度自然比中国人慢。
·德国人的思维相对来说比较直接。
·德国以黑为美,中国则追求白皙的皮肤。
这里还有小故事:德国崇尚旅游,也追求高品质的旅游。在旅游期间,自己的手机要静音,不能干扰到旅行。如果假期没有去玩,德国人便会在草地上晒黑自己,以谎报自己假期有旅游。
·德国人普遍早上洗澡。
·德国人的人际关系比中国简单。
逛德国晚间八点的街头,你会发现大街上的人很少,此时万家灯火——大家都在家看电视(德国人热衷于看电视)。

讲完整个国家,我们说说德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支持着德国的方方面面?
我们以时间顺序梳理:
在幼年,德国人会进行基础教育。从学前教育(幼儿园也是德国首创),再到初等教育,也就是小学。小学进行四年学习后,优秀的进入普通中学,9年左右进入大学,主攻理论;而其他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学习(学校担任学生,企业担任学徒工),提倡动手。李老师讲到,国家要使½的初中生进入职高,十分类似于德国。
德国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因材施教,对实践与理论进行了区分,更能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在今年的中德高层会议中,德国正式承认我国高考成绩;去德国上大学是免费的(德国国内教育到大学都是免费的)。德国的一流院校(类似于我国211/985)不同于我国的是,它们五年进行一轮换。

第四部分是好书推荐。
李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在季老年轻时,社会上流行“毕业=失业”的说法,对毕业生很不友好。季老不想在这样的国内发展,便在1935年留德。在德国的留学生,他们也不能潜心学问,不说外语不上课,只是包上了“洋外套”……尽管如此,但在德国留学的十年,还是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讲座2
第二本书叫《德国细节》,从细节处看德国,进而引导我们发掘“德国精神”。德国人时尚么?恰恰相反,他们很“土”。就拿穿着来说,女生冬天一身黑,里外各三层,裹得像臃肿的企鹅;男生夏天的凉鞋里,也总免不了要套上袜子,因而遭到了全世界人的吐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实用主义”哲学践行。
第三本是《写给青少年的极简德国史》,作者从日耳曼时期讲到了21世纪的德国发展,时间轴清晰。通过此书,能清楚的把握德国的历史脉搏,并对未来的德国进行预测。

整场讲座,让学生们未出国门便领略德国风土人情,体会中德文化差异,看到了“一路一带”给中德两国合作带来的契机,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现场学生们讨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最后,李继源老师还把自己编写的两本书籍,赠送给十一晋元中学图书馆进行收藏。

讲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