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薪火传 ——“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从古代“状元之乡”到当代“院士之乡”,苏州文脉绵延,人才辈出。2020年7月10日,在首个“苏州科学家日”之际,苏州市名人馆特别策划《科技报国薪火传》专题节目,走进“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乘风破浪的日子。

19.jpg

扬帆起航 少年敢有梦

1930年,潘镜芙生于江南水乡的南浔古镇。战乱年代,沿水路辗转逃难途中,潘镜芙清楚地记得彼时在黄浦江畔看到的是一艘艘日军军舰、外国巨轮,却没有一艘是中国的。“当时年纪虽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为国家造军舰多好啊!”潘镜芙回忆,从那时起,一粒“铸舰梦”的种子发了芽。

1.潘镜芙(后排左3)家族合影.jpg

潘镜芙(后排左3)家族合影

20世纪40年代,潘镜芙随父母定居苏州,先后就读于乐群中学(今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中学等学校。苏州“千载之下学者益众,家诗书而户礼乐”的文化氛围,先贤大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不断滋养着少年时代求知若渴的潘镜芙。

2.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潘镜芙 1945年.jpg

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潘镜芙 1945年

“我在苏州中学读书的时候,苏州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潘镜芙记得学校与孔庙相通,沧浪亭、可园、苏州美专也在附近。课余闲暇,道山亭、碧霞池留下了潘镜芙与好友散步放松的身影,他还常参与苏州美专的各种活动,话剧《天国春秋》令他印象深刻。酷爱阅读的他是可园内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的常客,“那里技术书和文艺书都有,图书馆管理员问我,你怎么老是来借书”。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忆秦娥》,古典名著中的许多诗句,潘镜芙几乎能倒背如流,“我在初中的时候当时自己偷偷地讲,我将来要做文学家”。

3.可园内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jpg

可园内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

4.潘镜芙在苏州市名人馆题写人生格言 2012年9月29日.jpg

潘镜芙到访苏州市名人馆题写人生格言 2012年

博览群书的潘镜芙文理科全面发展,并记住了这样一句格言“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很多年后,潘镜芙多次回顾自己的一生,都不禁深情地说起求学时期的这句格言是如何指导着他在之后的学习和舰船设计生涯中获得成功的。

大胆创新 壮志勇追梦

1952年9月,潘镜芙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三年后进入上海船舶局从事舰船设计工作,童年的“铸舰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半路出家”,潘镜芙主动申请到一线工作。“我到造船厂一蹲就是四五个月”,实践出真知,全程参与舰船设计、建造、试验的经历大大加速了潘镜芙对舰船工作的整体认知。自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5.潘镜芙工作笔记及用具.jpg

49.31988.6.8—1990.10.13工作日记本.jpg

潘镜芙工作笔记及用具

创新是潘镜芙一贯倡导的科学态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护卫舰,潘镜芙负责电气设计。经过详细调查分析,当时年仅三十岁的潘院士敢为人先,提出将直流电制改为交流电制。率先尝试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电制,追赶上世界技术潮流趋势。1966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实现了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从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80年代主持设计052型导弹驱逐舰,潘镜芙提出“两条腿走路”,大胆引进国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同时,与几代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驱逐舰“心脏”国产化。几十年如一日钻研舰船整体设计研究工作,潘镜芙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1995年,65岁的潘镜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V1A1307.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证

潘院士家的模型陈列柜中摆满了各式舰船模型,在他心爱的“中国第一航母辽宁舰”模型旁,摆放着3架飞机模型。“顾诵芬和我很熟,我们都是苏州人,他设计飞机,我设计舰艇。他说,只要航母建造计划能确定,航母的舰载机完全可以实现国内自主供应。”潘院士谈起与同样来自苏州的歼8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的交往,谈起我国新世纪初的航母建造,满脸洋溢着亲切与自豪之情。正如古人云“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明·徐有贞《《苏郡儒学兴修记》》),两位苏州院士满怀赤诚报国之心,在各自科研领域铸造舰船乘风破浪,研制飞机擘画长空,为国之重器穷尽毕生心血,彰显国士底色。

6.潘镜芙收藏的舰船模型.jpg

潘镜芙心爱的舰船模型

7.潘镜芙收藏的飞机模型.jpg

潘镜芙收藏的飞机模型

学海无涯 一生勤圆梦

今年是潘院士的九秩寿辰,耄耋之年的潘镜芙仍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动态。

8.耄耋之年坚持学习.jpg

书桌前伏案学习

9.潘镜芙最常使用的字典.jpg

最常查阅的字典

在潘镜芙家里,最为抢眼的是三个大书柜,阳台的书桌上也散放着各类书籍,潘院士每天会在这里伏案学习4个小时。量子力学、大数据运用、计算机编程等新兴领域,他充满兴趣,从零学起,与孙辈交流学习心得;《史记》《子夜》《呐喊》是他案边常常翻阅的文史书籍,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让潘镜芙在多年风雨兼程后心境淡泊,悠然自得。

潘镜芙书柜一角.jpg

书柜一角

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听音乐吹奏口琴现在也是潘镜芙的日常。在电视机旁,摞起来近1米高的六十多盒录影带全部出自潘镜芙之手,里面是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和音乐。精心手写的歌单中有《潇洒走一回》《千里之外》等烙印着年代特色的流行歌曲,有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大中国》《珠穆朗玛》,还有《四郎探母》等经典传统戏剧。乘风波浪六十载,如今风涛已远,波澜不惊,潘镜芙始终坚守心中的桃花源,仿佛仍是那个漫步碧霞池畔、爱好文艺的翩翩少年!

吹奏口琴.jpg

吹奏口琴

录影带及歌单手稿.jpg

录影带及歌单手稿

“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必将点燃青少年敢于创造的科学梦想,砥砺青少年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启迪青少年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